《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1不知不觉间,被烟花的绚丽所笼罩的春节已悄然离去。看着前方,一段坎坷的旅程已经开始。
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此次新春第一课的重点内容。何为家风,家风便是每个家庭,家族的处世之道。何为家训,家训便是家中长辈对正在成长中的我们的告诫,也是一代代人用自身教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节目中介绍并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让我感到最不可思议的便是杨启发老人一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与书画结缘,自成一派,形成了良好,和谐,向上,高尚的家风。自身出资举办了杨山草堂画展,共130多幅,深受参观者好评。
结合普遍家庭的情况,令我感到不解。为什么这个家族会形成这样的气氛呢?我想,答案便是传承。因为社会需求,大多数父母每天不遗余力的工作,缺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形成相冲的思想,使我们无法在最关键的时刻及时听取父母的教诲甚至产生相逆的思想。而杨老却做到了,他对书画的热爱在其孙子,孙女年幼时便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以至于其孙子杨柳还没桌子高时便拿笔涂鸦,为他后来培养了兴趣基础。可我们这一代,接受了众多智能机器洗礼的孩子在父母工作之时便养成了宅在家中,沉迷于网络的习惯,仅有少数拥有 ……此处隐藏9742个字……看那启功先生,捐出自己数以百万的书法收益后,面对政府授予的荣誉,只留下一句淡淡的“博取功名,我本无心”;再看那德兰修女,把自己所有的爱与关怀奉献给穷人病患。难道他们是为了获得世人的赞誉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用他们高尚的道德修养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善的华章。
善行是一种真纯,无关名声。这种至真、至纯、至美的行为如同一朵河畔绽放的小花,即使没有声名远扬的名誉,甚至被人遗忘,也要默默为大地添一缕清香。“高振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家庭持续十四年的善行。只因一次在新闻上得知了需要帮助的远安特教班,袁振江与妻子每月十二日都会从北京寄二百元到远安。然而他们的家境却非常贫寒,下岗的袁振江与妻子以及他们的女儿三人只靠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为了有更多的资金帮助更多的人,袁振江甚至还要在冰天雪地里瞪着三轮四处收废铁、叫卖牛奶。满脚的冻疮也未曾动摇他丝毫。捉襟见肘的家庭做了十四年的好事却只用化名。“高振宁”一家用三轮车丈量了善行的距离——大善无疆!
善行是一种牺牲,无关利益。它是一种“无名,无利,无己”的境界。长阳资丘黄柏山中心小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诠释了这一境界。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她刚到学校便被孩子们清瘦的面容深深触动。于是她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十二年来从未熄灭。她加入了“武汉心之旅助学网”,跑遍了资丘五十四个村,翻越了每一座大山,为四百五十八个孩子筹齐了八十一万元善款。然而,她半身不遂的父亲和高位瘫痪的大哥却依然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面对如此沉重的家庭重负,她却只想把助学做大!“英子姐姐”的善行如同空谷幽兰,馨香满山。
萧纲说过:“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朋友,让我们心存善念,常为善行,让善行与天地齐辉,与日月同光!